(资料图)
学术圈最汗颜的事情莫过于“知名学者XXX的XX篇SCI论文被发现造假/数据问题撤稿”这类新闻了。最近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涉案”期刊上至至高无上CNS主刊,下至不知名零点几分SCI小刊,堪称一个“面面俱到”。这类新闻一方面尴尬的是论文作者,一方面尴尬的是期刊社,毕竟在文章出版前没有发现数据有问题也算是期刊审稿的失职。
在这种大背景下,期刊就开始采用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的方法来分析已发表文章是否有问题/避免造假。这两种情况发生在文章发表后/投稿前,其应对方式也不同。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种情况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文章发表后要求提供原始数据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作者本人/其他人在阅读已发表文章后发现其中的数据存在一定问题,并且写邮件联系编辑。其实文章出现勘误有不少是被作者本人发现的,比如发现自己用错了图/数据等等;同时也有一部分是被别人发现有问题甚至是主动造假被人发现。无论是哪种情况,一旦编辑部收到了邮件说明已发表文章出现问题,都会联系文章的通讯作者要求解释并且提供原始数据。
这种情况下建议除非自己心虚(原因懂得都懂),还是尽量提供原始数据以证清白,这样态度诚恳的话就算真的是搞错了,也能换个correction的机会(当然会留记录在网站上,不过好于撤稿);而强行不给原始数据的话可能就是直接撤稿的结果了(不过假如是主动造假,这种沟通问题撤稿也许还能……体面点儿?毕竟发现造假处理结果也是撤稿)。
02 投稿的时候要求提供原始数据
客观来说,期刊想做到篇篇文章都打假,难度确实有点大,尤其是部分图片的问题得用专业软件去分析才会发现有问题,靠审稿人跟编辑的眼睛是很难发现其中的端倪的。而交给编辑部的图片是制作完成的Figure image,一张图片通常包括了若干个单张图片结果,这种包含多个图片的情况会进一步增加分析图片是否存在问题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期刊(尤其是顶刊)会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一方面是起到震慑作用(毕竟要求给原始数据,造假的心里可能得掂量掂量),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期刊自带打假平台对数据进行抽查/检查分析。
一般来说部分期刊不会强制要求上传原始数据,但还是有很多期刊是强制要求的。如果是后者,拒绝提供原始数据可能会直接导致编辑拒稿。如果是前者的情况,因为种种原因(这里就不细说了)不想给原始数据的话,最合适的理由通常是考虑到文章还未发表,存在被剽窃/抄袭的可能性,因此不想提供全部的原始数据,如果编辑部觉得部分数据因为审稿需求需要原始数据,可以随时联系自己,自己会提供相应数据。